第44章 李玉英求贤育才1_母爱
好吧书库 > 母爱 > 第44章 李玉英求贤育才1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44章 李玉英求贤育才1

  李玉英打断了李华的话说:“有才没才都在你那副‘但愿天下人长富,何愁世上我独穷’的对子。它充分展现了一个人的心灵美。心灵美的人满身放射出一种志气、骨气。这种人,他定能为天下穷人办事!”李华老师惊慌失措地是,年前的一句玩笑话,李校长竟然年后不忘,当起真来了。刘备爱才三请诸葛亮,自己何德、何才、何能敢劳一校之长的大驾。如果自己不随她去,她若也来个三返五次,不让人们笑掉大牙,也会遭人们的冷嘲热讽的。去就去吧!他心里是这样想的,嘴里便有了虔诚:“新年喜事盈门,校长光临,蓬荜生辉!”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李玉英在用人上,很讲究真才实学,她用了一批信得过,靠得住的“贤能人才”。

  李玉英的敬业精神,深深感化了一批忠于教育事业的敬业队伍。这些老骥不枥的贤才追随她,不单单是她每个月为他们交了几个养老保险金才赢得了他们那颗纯朴的爱心,而是李玉英的办学方向对路深得民心,他们才暮年夕阳献余热。

  对此,李玉英深有感触的说:“民办学校不同于公办学校,它的整体素质,教育质量的好坏,法人是关键,但教职员工队伍,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精英文武学校面向社会弱势群体,构筑了有利于稳定民心的智力工程。它既为农民工和贫困家庭排了忧,又为他们的子女无钱读书解了难。这样的善意之举,不但赢得了民心,而且也确确实实的打动了不少愿意追随她做奉献的颗颗爱心。”

  当年与李玉英同在应城一中读书的同级不同班的同学樊青松,从应城王桥学校校长的位置上退下来后,自愿来精英文武学校参与管理,并担任了常务副校长,他说:“参与‘精英’,不单是为玉英帮忙,而是利用晚年的有限时光,为社会培育人材奉献点微薄之力。俗话说十年栽树,百年育人。学生孟黎家庭条件比较贫苦,李校长给她免了书本、学杂费,孟黎全家很受感动,她本人也刻苦学习,初中毕业后考进东西湖卫校,现己毕业在某医院工作,因工作出色,常受到院领导和病人家庭的好评。这样为百姓做善事的学校,我愿意在这儿干!”

  樊青松动情的回忆了学校培养出的典型人才。他说:

  一九九五年七月,武汉精英文武学校(当时是武汉武术学校)刚刚在武汉堤角中学挂牌招生,一个贫困的孩子叫张三毛,他背着个大书包,怀抱一只大母鸡,雄赳赳气昂昂的来到了李玉英的办公室。李玉英迷惑不解的问道:“张三毛,我们是武术学校,不是养鸡场,你怎么抱着个大母鸡来干什么?”

  张三毛说:“报------”

  李玉英望着上气不接下气的张三毛问:“你不是已经报了名吗?怎么又来------”

  张三毛摇摇头说:“不是报名------是报名------”他被李校长的话激得一时回答不上来,最后将母鸡往她的办公桌上一放说,“是来报恩的。”

  原来,张三毛的父亲在世时,给他留下了一套三间四层的瓦房,让他结婚成家用的。父亲去世后,妈妈为了儿子上学有出息。她听说武汉武术学校传教武艺,就将房子卖了五千元让儿子带着来交学费,李玉英只收了他一千元,剩余的让他全部带了回去。张三毛的母亲为了感谢李校长的恩德,特让儿子将一只正在嬔蛋的母鸡抱来让李校长补补身子。李玉英知道穷人家的难处,说什么也不要他家的母鸡。张三毛说:“妈妈说了,李校长要是不收俺家的母鸡,那俺就不在这上学了。”

  李玉英稀罕的是学生,为了让张三毛继续留在学校学艺,只好将母鸡收下。但她不是用来补身子,而是养着让它下蛋,有了鸡蛋就可以给有病的学生增加营养。但李玉英养的这只母鸡,只给她下了两个蛋,便被不友好的小偷给偷走卖钱了。

  李玉英特别喜欢勤奋的孩子,倒不是张三毛给她送了一只母鸡她另有钟爱。而是张三毛不但聪明,但他特别能吃苦,而且还有一股顽强拼博的毅力。刚开始练基本功、散打、摔跤,他一练就是几个小时,不把对手打倒决不罢休。一九九七年参加武汉市第五届城运会之前,练摔跤时将右耳背后的脆骨摔断,半边脸肿得像馒头高,医生将血水抽出来即参加了比赛。一上场连着击败多名对手,顺利的夺得了决赛资格。虽然面部仍有点红肿,但最后还是获得了摔跤铜牌的好成绩。

  张三毛穷得有志向,他不单独钟武术,而且非常酷爱电脑操作。李玉英发现他是个人才苗子,就送他到新华路电脑培训基地培训。张三毛不负校长重望,三个月就熟练的掌握了电脑的操作知识,回校后即开始了全国联网、制做软件。

  是人才就有人喜爱,武汉港迪电器有限公司的向老板看中了张三毛的才华,亲自开着车到武汉精英文武学校找李玉英要人。李玉英说:“张三毛还未毕业,还是等毕业再说吧?”

  向老板说:“我也没说现在就要人,我只是想给你签个合同,张三毛毕业后只能到我那儿去。”

  李玉英也是个爱才的伯乐,她想把张三毛留在学校当武术教练。没想到这人一出名,竟然被他人盯上了。她虽然还有三分留意,但又怕用户传出去有损于学校的声誉,她只好忍疼割爱的说:“张三毛的身子长在他的腿上,我怎么能做得了他的主。他只要同意到你公司去,我决不拦他。”

  向老板害怕夜长梦多,当即要李校长把张三毛找来当面问问清楚。如果他原意,就在合同上签个字。如果他不同意,他以后再不纠缠此人。

  李玉英没办法,只好将张三毛叫到了办公室。向老板同着李校长和张三毛的面,讲明了自己的真实用意,他说:“我首先看中的是张三毛的敬业精神,学武术努力拼博,学电脑刻苦用心,三个月能在全系统联网、制做软件。其次看中的是他的武术功夫,在大赛面前无所畏惧,面部受伤那么严重,抽完血水就登上了擂台,一举拿下第三名。要不是有伤在身,金牌准是他的。”

  向老板的话让张三毛左右为难,一边是培养他成才的恩人,一边是主动找上门要人的公司大老板。他曾在多种场合讲过:没有武汉精英文武学校,就没有他张三毛显身露手的机会,他未来的一切全听李校长的。可还未出校门,就有优惠待遇的工作再等着他。他确实舍不得离开李校长,可又放不下武汉港迪电器有限公司的诱惑。

  李玉英看出了张三毛的心思,不愿再让他为难,就说:“你自己的事你自己拿主意吧!不过------我看你还是不要辜负人家向老板的一番苦心吧。”

  “我实在舍不得离开培育我成才的母校。”张三毛仍在忧豫不决。

  向老板机不可失的说:“三毛你放心,我会像李校长一样对待你的。要不你先别签字,实习期间到我那实习,如果你满意了咱们再签合同,如果你不满意,那你就再回来嘛!”

  “签吧三毛,向老板可是真心诚意的,去他那可以施展你的才华。去吧!”李玉英被向老板的求才精神所感动,她反倒做起了张三毛的工作。

  张三毛是个忠厚老实的孩子,知恩图报,他还是看重了学校。他说没有学校让我习武摔跤,哪有我的名气。没有李校长安排我到电脑基地培训,更没有我的才华。是电脑、是摔跤成全了我。所以,他没有签合同,他只是同意向老板的意见,先去实习一段时间,实在不行再回到学校里来。

  尽管如此,向老板没有特别的宠惯他的习气,仍按公司发展程序考核锻炼张三毛。实习期间,他让他跟自己的表哥一起在电脑系统当电路方面的钳工。这个部就是以张三毛为主而设立的空架子,也是向老板有意识的考核张三毛的领导组织能力,看他在试习期能不能将它发展壮大起来。

  张三毛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实习期刚满,他就和向老板的表哥将电路钳工部,由原来的两人发展到了二百多人。这一下喜坏了向老板,他专车去精英文武学校将李玉英校长请来,在香格里拉设宴招待并让张三毛作主陪。李玉英当然知道向老板的醉翁之意是三毛,所以还未等酒宴开始,就劝说张三毛与向老板签订了合同。

  后来,向老板又让刚刚签完合同的张三毛当采购员、接待员,以至于让他到汽车驾驶基地学开车,甚至将一个车队交给他让他管理,张三毛都管理得井井有条。向老板更加器重这位从“精英”走出来的精英人物,特聘任他为集团中层、集团行政人事部副总经理。奖励他一块十多克黄金制做的,价值三千多元的公司司徽,还专门安排他到殴洲去参观学习。

  李玉英的故事太多了,让人举不胜举。樊青松说:当年一曲洪湖水,唱响了祖国大地,唱出了革命老区当年的精神风貌。然而,在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广大人们的生活水平虽然提高了,但他们渴望文化知识,就像当年渴望解放那样的迫切需要。

  周升华、周升勇兄弟俩因交不起昂贵的学费,不得不辍学在家。父母亲不忍心他们年轻轻的就荒废学业,虚度年华,带着他们兄弟俩个从洪湖来到了武汉,抱着试一试的思想找到了武汉精英文武学校的李玉英校长。李玉英不但免费接收了他的两个儿子,还破例接收了他们夫妻俩在学校后勤工作。

  周升华兄弟俩和张三毛一样的天资聪明,李玉英根据他俩的特点,让他们从电脑软件设计上突破。周升华一举攻下多个难解的问题,李玉英虽然仍有留他在校工作之意,她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要是再有个姑娘的话,一定让她嫁给周升华。”

  李玉英虽是一句重用人才的戏言,但还是经不住用人单位的软磨硬缠,最后还是被一家公司挖走了。

  请收藏本站:https://www.hbsar.org。好吧书库手机版:https://m.hbsar.org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