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精英的育人之道2_母爱
好吧书库 > 母爱 > 第40章 精英的育人之道2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40章 精英的育人之道2

  这些细节,一直烙在李思燕的记忆深处,他深有感触地说:“如果说最初面向农村子弟办职校,仅仅是处于市场策略的考虑,那么后来面向弱势群体开办幼儿园和中小学,已经使李玉英的教育思想有了提升的机会。教育公平的理念越来越深刻地渗透在她的实践中。”

  这些已被实践证实了的理念,后来凝练成“精英”理念——精英的教育不分国籍、贫富。它的最大的光荣就是为教育公平而奋斗。

  “精英”不收“赞助费”,而且考虑到外来工家庭经济拮据的现状,免费或按时段收学费,且学费低得令那些贫困家庭可以轻松负担。

  这些学生家庭环境大都比较差,相当一部分属于人们常说的“后进生”。因此,精英特提出了“学生成长,从心开始,净化心灵,孝亲尊师,和谐校园,特色发展”。

  她还特别强调了“人人有才,人无全才,因材施教,人人成才”的教育理念,并制订了“精英”、“文武”独特的办学目标:

  以文为主,提倡孔子儒学、孝德做人;抗大办学、培育英语幼苗;突出武术跆拳道等特色,办人民满意的文武学校。从养成教育入手,用爱心、慈心、耐心去转化他们。

  李玉英经常以活灵活现的小故事,让学生们乐得前仰后合。有时正在走着,她会马上停下来,伸手拍拍这个孩子的头,提醒他把衣扣扣好,防止生病。一会儿转身向另一个孩子招招手,那孩子还未走到她跟前,她就问感冒好了没有?要注意爱护自己,生病吃药打针很难受的。这寥寥几句热心话,立马让那些孩子们的心里热乎乎的。

  有一天,李玉英突然听不到正在读初二的孤儿佳佳那欢声笑语了,急忙问身边的一个学生。一打听才知道,佳佳与同学发生了矛盾,一怒之下去广州打工去了。

  李玉英心急如焚,急忙赶到火车站乘当天开往广州的火车向广州追去。到达广州后,望着那茫茫人海,李玉英像大海捞针似的费尽了周折,好不容易在一家时装公司里找到了佳佳,她却不愿回来,满口报恩的口气说:“我再不能白吃白喝白住,让您白操心了,我要自食其力------”

  李玉英口气肯切地说:“什么叫白吃、白喝、白住?我就是你妈,咋能说是白操心呢?在你没有成年之前,我就得养活你,快跟我回去!”

  “妈!——”佳佳哭喊着一头扑向李玉英的怀里,哽哽咽咽地哭泣着说,“我------我对不起妈妈,让,让您总操不完的心。”

  李玉英抚摸着她的后背安慰说:“好闺女,别哭了,咱们回家吧。”

  “嗯!”佳佳点点头,抹了一把泪眼,挎着李玉英的胳膊正准备去给老板告别,老板不请自到了。

  老板知道佳佳的实情后,翘起大拇指夸赞说:“这样的校长,我是开天辟地头一次见到,她能千里迢迢赶来,始终如一地把农民工子女放在心上。这样的好校长,让人打心眼里佩服。”说完后,她立即出钱让人事部经理帮李玉英和佳佳买了返回武汉的飞机票。

  李玉英不要,老板说什么也不依。她说:“有您这样的校长,教育出来的人,个个好样的,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这样吧,以后------只要是从精英文武学校里出来的学生,就直接来我公司做员工,怎么样?”

  李玉英这才勉强地接下了她的飞机票,但李玉英没有白要,在回来的半年中,她往广州的大华时装公司输送了五名女性武术尖子,作为该公司的保安员。

  在精英文武学校的板报、墙报专栏里,到处贴着孔子、武训、陶行至等名人名言,以及参加全国各级群运会上所得的奖牌、奖杯、奖旗和参赛的真实动作照片,让每个角落处都直观地显示出了教育的功能,以利于孩子们的健康发展。

  有位专家私下评论说,李玉英的聪明之处,就在于她对自己的施教对像有着很客观的了解。她心里也很明白,搞应试教育,自己绝对不是那些公立学校的对手。所以,她才在特色上动脑子,在素质教育上下功夫,算是她下到“点子”上了。

  专家毕竟是专家,他的话决非凭空想像,当然有他的理论依据。他依据当代的理念,既圆滑又明智地点到李玉英的“特色穴位”上了:不管是市场竟争激发了李玉英的头脑,还是她的教育主张恰逢其时地契合了市场,还是她为贫困的农民工子女办学而赢得了广众的支持,还是------精英的教育理念,在目前的中国教育观念的改革中,都具有前瞻性和探索性。

  李玉英曾在市政府召开的教育工作会议上,面对那些正襟危坐的专家、学者们,大声疾呼,毫不掩饰自己的观点:

  我们的教育最注重独立人格的培养,先做人,后做事;

  市场经济的最大价值是什么?它在于把人还原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精英”培养的是人,严格说起来,它培养的是绝对有用的人。社会需要什么能力的人,精英文武学校就培养和提供了什么样能力的人投入社会。传统的教育注重“应试”,而我们则讲究的是“应市”。

  李玉英的话一点不假,这些年来,她的精英文武学校,一直特别重视教育中独立人格的培养,并且不遗余力地抨击传统教育之最大弊端,乃是“漠视、压抑人的创造力,培养机器人型的奴隶教育”。但同时,她又注重独立人格之人必须真正地服务于社会,做“有用的人”。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社会上兴起三大需求人员是“保姆、幼师、保安”,李玉英加大了三类人员的办学力度。并且增设了只有半年时间的短期高中武术班,以满足市场的需求。武汉当时的保姆、幼师、保安培训班虽然不少,但城市户口的人,大多数不喜欢这三种职业,而李玉英则恰恰招的多是农村户口及那些贫困的孤独儿,学期还未毕业,就被各企事业单位和街道、家庭争相抢空,成了地地道道的“香饽饽”。

  “人终生有学,终生受益”,可以说是精英文武学校终身教育理念的精炼概括。

  在教育史上,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带来了一场革命,预示着现有的学校体系必须重新组织,为真正实现教育机会均等、社会平等和民主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李玉英敏锐地捕捉到、终身教育的提出对创建学习型社会和教育化社会的积极意义。很快地,精英文武学校向“立体式的教育体系”方向发展。

  一九九八年,精英文武学校从多灾多难中挣扎起来,发展到一所从幼儿园、小学、中学、专科成人教育班组成的教育集团。

  这所民众喜欢的教育机构,在武汉市乃至全国的民办教育中,具有独树一帜的鲜明特色。同时,也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由于这个鲜明特色的延伸,精英文武学校的校长李玉英重新审视了“大学”的内涵,并作了新的诠释,她说:“现代人不缺少知识,要学会的是获得知识的方式及使用知识来提升自身;现代人不缺少获取知识的途径,但缺少在这个社会生存的信心,以促使在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和谐互动的动力。大学要让人们在正确了解世界之余,也能正确地了解自己。”

  由此,她描绘并开始筹划着她心目中的理想大学。她说:“如果一所学校,可以为0——100岁的人成就幸福,成就智慧,就可以称为‘大学’的话,她要让她的这所学校永远延伸下去。”

  其实,已办学成瘾的李玉英早就开始了延伸,她已将教学楼对面那栋近两千平方米的三层楼纳入了养老院的规划之列。

  请收藏本站:https://www.hbsar.org。好吧书库手机版:https://m.hbsar.org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